從一把尺子、一個本子、一個背包開始油茶優良單株選擇的科研探索,一代代懷揣夢想的人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吃苦耐勞、團結奉獻、開拓創新的“南岳精神”。
創新,是湖南林科院南方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團隊三代科研人的生命線。多年來,他們堅持服務于國家糧油安全和生態安全,重點研究木本油料植物育種、資源培育、栽培、食用和工業油脂產品開發以及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等技術,不斷鉆研生物種業、生物煉制、全資源利用等科技前沿課題。
湖南省林科院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種植油茶大多是靠天吃飯,產量很低。”湖南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李昌珠介紹,為增加油茶產量,研究人員將油茶優良無性系選育、繁育及豐產栽培等作為油茶科研的首要任務。
20世紀70年代,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南方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團隊成立。團隊成立之初,研究經費少、條件差、人員少,但陳佛壽、李福生、王德斌、唐時俊、張康民、蘇貽全和李冬生等老一輩經濟林專家,憑著對科研的執著信念留下了“一年出差300天”“一日步行百里”等動人故事,成為激勵后輩繼續鉆研奉獻的美談。
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木本糧油科研工作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團隊科研人員開始圍繞工業油料植物良種選育與栽培、生物柴油、生物潤滑油、油脂基材料、林業剩余物制備成型燃料及能源樹種專用肥料研制進行技術攻關。
2019年9月,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南方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團隊正式入選林草科技創新團隊。圍繞我國木本油料產業重大需求,團隊在鄉村振興、支撐服務綠色產業等方面持續發力,傳承和發揚“南岳精神”,依托國家和地方創新平臺,勇攀科技高峰,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區域集成示范3個維度進行全鏈條布局和一體化設計。
團隊研究人員在湖南省內開展油茶、板栗、油桐等經濟作物的種質資源考察、良種引進與選育,基本摸清了全省木本糧油的品種資源分布狀況、品種生物學特性、主要經濟性狀和生產能力。目前,團隊已從簡單采種育苗造林研究逐步發展到集種質資源收集、遺傳育種、豐產栽培、種實機械采收預處理、全資源加工利用等多領域研究,成功融入國家創新體系。
“目前,木本油料的鮮物質利用率僅為5%-10%。油茶籽榨油之后,剩余的果殼、餅粕、油腳及渣油等一般直接被廢棄。它們具有很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里面含有的蛋白質、皂素、纖維和活性成分都大有文章可做。”李昌珠說。
為此,圍繞木本油料資源利用開展研究,團隊創新完成了南方木本油料資源加工利用提質增效技術與示范項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產品技術已先后在湖南糧食集團、湖南林之神公司等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其他省部級科技獎20多項。
多年來,團隊關于木本油料資源利用的科研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產業服務從未間斷。目前,團隊擁有湖南省院士后備人選1名、湖南省戰略咨詢專家1人、湖南省121創新人才工程人選3人,木本油料領域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油茶科創谷和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代表的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8個。承擔了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國家發改委產業化專項等重大項目,在油料資源采收、模塊化加工,植物油基膳食產品、化工產品生產轉化和生物質成型等領域的關鍵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近10年間,團隊先后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推動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落戶湖南。
“依托國家級平臺,我們的科研團隊會繼續針對木本油料的綠色采儲、高效制油、副產物利用等薄弱環節加大攻關,推動湖南乃至全國木本油料的發展。”李昌珠說,目前,團隊已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和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聯合,發起成立天心科技創新聯盟,推動科研成果落地。